更新时间:2024-01-15点击:1919
如何借助少年儿童的成长心理,帮助他们爱上美术课堂?深奥的美术理论、庞杂的美术史,如何在双师课堂的兴趣牵引之下活灵活现?不同艺术流派的创作特点如何提取,才能使“小画家们”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整套匠心打造的美术教育体系,如何为孩子们天真自在的笔触和无穷的想象力,插上翱翔美术世界的翅膀?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见证《小画家的新课堂》。
史金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山东好希望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希望美术教育联合创始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擅长少儿美术学术教学管理,在儿童美术教育领域创建了独特的“激励式少儿美术教学体系”,研发出儿童美术成长规划体系。同时带领团队研发出40余册少儿美术系统化教材。
节目伊始,主持人从史金良的个人经历入手,问及从事教育的渊源,“关于教育,我听说您开始的时间特别早,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带孩子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史金良回答道,在他自己八岁时,就有着带亲戚邻里家小朋友度过假期的经历,为了能让孩子们平安、愉快、稳定地度过每一天,并完成学业任务,史金良使出浑身解数,带着小朋友们做游戏,用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并且安抚好孩子们的情绪,这种经历为史金良从事教育事业早早种下了一颗种子。
随后,史金良系统性地介绍了希望美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希望美术教育探索了接近20年,其中把整个的教学延伸出了四个维度。”
第一维度是在儿童美育和创作学习中融入艺术学学术理论性和艺术史论性的内容,围绕着“教”这一核心范畴,全面培养孩子艺术创作(造型、色彩、创想力)、扩散性思维(观察力、想象力)、品格教育(耐心、自信心)等方面的能力;第二维度是在教学管理中通过激励式教育体系、趣味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帮助孩子在学习中对美术感到兴趣、乐趣、成就感等正向激励反馈,以提升学习效能;第三维度是在家校之间形成信息通达和充分沟通,传达教学理念、方法,使家校双方能对孩子的培养达成共识,并在各阶段学习中充分理解,更好帮助学生提高;第四维度通过艺术活动,实现美育生活化,通过个人作品集、参观展览、进行公益美术活动、参加红色主题课等方式帮孩子学以致用,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在创意表达中实现社会价值。四大维度作为课程的完善闭环,从四个大的方向支撑起希望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
主持人不禁产生好奇:“那您怎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把一些看似晦涩的,是大人通过理性去理解的那些东西,让孩子在适合他这个年龄去掌握它呢?”史金良侃侃而谈:“我们会把这种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以及世界艺术流派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巧妙地融在我们的课程当中。”他以作品为例,分别讲述了康定斯基、蒙克和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是如何转化为孩子们能通晓和应用的思路的,他从艺术学的分析角度提取出其中的点线面风格、围绕情绪创作的方式和对构图均衡的探索,以孩子们的代表作呈现出教学的理念与成果。
孩子们的天真创想和不加雕饰的天性得以保留,又得到了人类美术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之滋养,这些作品让主持人颇感欣慰,而希望美术正是通过这种独到的思路,在充分吸纳儿童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绘画的不同的心理阶段设置了适应他们的多种课程,实现专业升学和美育素质培养并行的教育目标。这使得希望美术教育的桃李中既有在罗马美术学院等世界最高美术学府成就艺术生涯的,也有成为设计师和美术老师的,还有许多孩子能够得到终生受益的艺术滋养。
现如今,通过近年来对线上线下双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打造,儿童美术教材体系的更新以及将美术大师引入校园的方式,希望美术教育正以越来越立体、全面的方式为小画家们带来一片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天地,在这个新课堂中,天性和技艺并不相斥,大师和孩童能够对话,而艺术之美正飘扬在教室的空中和孩童们的脑海。
“我们也是不断的给我们的团队、给我们的伙伴,在每一年通过培训进行赋能,在过程当中我们告诉他们:‘将来我们的艺术人才满天下,可能就是靠的我们’这也是我们立足希望美术教育经营的初心。”史金良说。